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路径

    黄金峰;沈有洪;

    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和核心特质,也是贯穿新时代文化发展的逻辑主线和解锁文化发展诸多问题的关键密钥,彰显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强国建设的鲜明特点与根本政治属性,具有深刻的生成逻辑。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人民立场;从文化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传承了我们党领导和推进文化建设的人民情怀。在实践路径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始终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明确的实践指引。

    2025年07期 v.40;No.351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逻辑探源、核心要义及价值意蕴

    王艺兵;赵继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赓续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精华,是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优良传统的继承发展,也是对新时代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现实回应。从系统论角度审视,这一思想的战略目标在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汇聚多元力量,核心是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在现实场域中,要通过坚持广泛团结、注重制度执行、聚焦重点对象来落实好新时代统战任务,并在把握好“四对关系”中开创我国统一战线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的价值意蕴既关涉中国,又指向世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发展具有重要启迪,同时,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式统战工作新方案。

    2025年07期 v.40;No.351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 以秦见汉:“亡秦者胡也”预言及其秦鉴价值的书写

    曹阳;

    “亡秦者胡也”预言是秦史预言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例。在《史记》叙事中,预言中的“胡”显示出了“北方游牧民族”与秦二世“胡亥”两种指涉意义。司马迁有意利用了预言中“胡”指涉的多义性,展示出了更为丰富的文本内蕴。司马迁对蒙恬击胡的时间存在着模糊叙述,并且将预言与秦始皇发兵击胡事件紧密联系在一起,客观上彰显出秦始皇对这一预言的迷信与对胡用兵的轻率。司马迁对胡亥矫诏篡位后导致秦亡的多角度叙述,使应验的预言显得更为神秘而深邃。秦始皇着意于防备外胡(北胡),最终秦朝却亡于内胡(秦二世胡亥)之手。对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处处将秦击胡与汉击匈奴相比照,借秦鉴用“罔褒”与“微言”的手法对汉政进行了讥刺。

    2025年07期 v.40;No.351 35-4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谋国与谋身——姜子牙与范增之比较研究

    罗享;康清莲;

    司马迁《史记》描写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姜子牙与范增就是典型代表。他俩均是大器晚成、迟暮之年出仕的谋士,又都被自己的君主敬奉。姜子牙被武王尊为“师尚父”,范增被项羽尊为“亚父”。两个具有相似经历的人在谋国之上可以说是不分轩轾,而在谋身之上却智愚有差,这就导致了其命运结局的截然不同——一个“封国于齐”,一个“疽发背而死”。以姜子牙和范增两人各自的人生经历为出发点,通过对两人经历的分析对比,探讨造成他们命运的不同原因,以期给现代人一定的启示。

    2025年07期 v.40;No.351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3K]

关中文化专题

  • 投身大革命洪流——张仲实20世纪20年代在三原的革命活动考略

    张积玉;

    1922年秋,张仲实怀抱“实业救国”宏愿考入三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在求学的4年时间里,他一方面刻苦学习纺织专业科学知识,同时作为渭北团、党组织的领导者,以及渭北学联主席、陕西省学联主要负责人,在魏野畴等陕西党组织负责人的领导、支持和指导下,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运动,发动学生,组织农民,宣传士兵,勇敢斗争。其从事的革命活动主要有:1924年暑期入团并担任过三原团的特支书记,1925年1月转党并担任党的特支书记,积极参与了渭北青年社、共进社等进步学生组织及其革命活动;代售党报党刊,组织读书会,宣传马列主义;筹建并任国民党三原县党部执行委员,组织、参与领导了国民会议运动;参与组织、领导了驱逐军阀吴新田、刘镇华和三原反围城斗争;组织参与领导了追悼孙中山大会,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非基督教运动;协助魏野畴在三原组织举办了培训青年和干部的暑期讲习会;参与领导、支持第三师范驱逐校长程鼎臣运动;作为陕西学生代表出席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参加“首都革命”,会后作为全国学联特派员赴开封、郑州、西安等地传达全国学联代表大会精神及宣传“首都革命”的意义;推动开展农民运动,在党刊《向导周报》发表《刘镇华治下之陕西现状及农民的反抗运动》,揭露反动军阀统治下陕西社会的黑暗,歌颂了各地农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等等。张仲实积极参与、组织开展的革命活动,为推动渭北以至陕西大革命运动高潮的形成,促进三原团、党组织的建立及渭北反帝反封建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使自己得到了革命斗争实践的淬炼。

    2025年07期 v.40;No.351 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基础教育研究

  • 数字化教学的生成逻辑、潜在风险及其防范

    陈雪梅;孙波;范牡丹;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课堂教学正处于新技术变革的活跃期。数字化教学表现出以技术理性为主导的价值逻辑、以算法技术为底座的实践逻辑和“师—生—技”三元主体的关系逻辑。数字技术为教学的深刻变革注入新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霸权”弱化教育的生命性与复杂性、算法“黑箱”导致教学中的认知操控以及算法僭越致使师生陷入主体性困境等潜在风险。为防范数字化教学的潜在风险,应以数字人文主义为价值底座进行价值规制;贯彻数据正义,加强算法监管进行算法治理;强化亲身性交往,实现人-技协同共生进行主体性坚守。

    2025年07期 v.40;No.351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 基于AHP-FCE方法评估游戏化沉浸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可行性

    葛海飞;Jaewook Shin;

    在新课标鼓励情境化、多样化和一体化的融合教学方式背景下,通过系统化评估游戏化沉浸教学模式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为其在不同地区的灵活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采用Delphi法和文献法构建层次分析法(AHP)结构模型,确定关键因素的权重向量,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建立隶属度模糊矩阵,对教学模式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地市级与县镇级学校在应用游戏化沉浸教学模式时存在显著差异,一线教师对其教学质量的评价达90.7%优秀水平。教育者普遍认为,游戏化沉浸式教学显著提升了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质量。研究证实了该模式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为不同地区和教学环境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未来教育实践中的游戏化教学设计奠定了基础。

    2025年07期 v.40;No.351 7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 《云交往:数字时代的交往与文化》评介

    李颖;

    <正>“云交往”无疑是当代人际交往的显著特征之一。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敏芝教授所著的《云交往:数字时代的交往与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梳理了“云交往”主体嬗变的历史脉络,直面“云交往”的实践困境、技术迷思和伦理问题,并从文化角度和公共旨归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未来应努力的方向。该书具有如下特点:该书融合传播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技术哲学等多个维度对“云交往”进行了全面剖析。作者认为“云交往是基于数字媒介支持、无须实体空间与具身同在为前提的人际交往形式”。

    2025年07期 v.40;No.351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