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理论溯源、历史演进与实践进路

    于琳;邹真珍;

    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革命观基本原则指导下,作为一个“真正革命的党”对“革命的科学”的躬行践履,体现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革命者必先进行自我革命”,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辩证统一于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之中,二者之间的辩证交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理论准备和宝贵经验。立足新的时代境遇,中国共产党仍需“不断革命”,从创新理论引领机制、强化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贯彻人民立场、坚持问题导向等方面揭示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相映生辉的协同定律,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新局面,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5年10期 v.40;No.354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 青年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困境与路径探赜

    董立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创”)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核心驱动力,青年以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桎梏,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他们善于利用新兴技术,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塑造文化新的呈现形式。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青年将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舞台,促进了文明互鉴。然而,认知浅显与参与脱节、专业指导缺失、文化创新难度大等问题,成为制约青年在“两创”领域深入发展的掣肘。对此,可通过教育引导,让青年在知识沃土中汲取传统文化养分;借助社会支持,为青年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依靠政策激励,为青年文化创新提供坚实保障;凭借家庭传承,筑牢青年文化认同根基。

    2025年10期 v.40;No.354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8K]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 古典文献学教学与《史记》学术研究的有机融合——以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教材征引《史记》文献为例

    凌朝栋;

    张三夕主编的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古典文献学》在介绍传统的经史子集学术基础上,引用《史记》例证多达66处。在课程教学的目录、版本、校勘、辨伪等章节里融合着诸多《史记》学术研究的内容,教材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课程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的家国情怀。

    2025年10期 v.40;No.354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 《屈原贾生列传》与《史记》关系考论——兼辨该传非司马迁作说

    谢天鹏;

    胡适、何天行等人从《屈原贾生列传》内部发掘“可疑”之处,从而质疑该传的真实性;陆侃如、汤炳正等反驳其说,努力从内部理顺该传叙事,以证其真。然而,他们都没意识到可从《史记》与《屈原贾生列传》间“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性关系角度考察问题。今由此而入,可发现:一是从东方朔、桑弘羊、桓宽、扬雄到班固,都曾称引《史记》,其中包括《屈原贾生列传》;二是从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立意”看,他试图揭示“士贤能而不用”的悲剧性,并总结先秦以来“楚辞学”发展情况,这两大追求下,创作《屈原贾生列传》皆其理所当然,这在诸多文献中都可找到佐证之据。因此,该传为司马迁所作,应为可信。

    2025年10期 v.40;No.354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 《史记》校读札记

    王雅琪;

    《史记》经历代学者的不断研究,仍存在一些训诂及校勘问题。例如《燕召公世家》“立宠姬宋”,“宋”疑为“宗”之误。《管蔡世家》“景侯为太子般娶妇于楚,而景侯通焉”,据敦煌本“而”后脱“好”字,宜加校勘记。《楚世家》之《正义》“(宁新中)秦庄襄王拔之,更名安阳也”,“秦庄襄王”当为“秦昭襄王”。“十三年,灭舒”,“舒”后疑脱“蓼”字。《樗里子甘茂列传》之《正义》“(雍氏)故城在洛州洛阳县东北二十里”,“洛阳县”疑当作“阳翟县”,“二十里”疑当为“二十五里”。

    2025年10期 v.40;No.354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劳动教育专题

  • 坚守与践行:人工智能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面临的挑战与现实启示

    马松红;赵润莲;

    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要义在于人的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形成的本质规律,为理解社会经济运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框架。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效应显著增强,人工智能是否将取代人类工作成为价值创造的主体这一问题的提出,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提出现实挑战。从三维视角审视该理论在当代所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劳动者角色的分化与转变、劳动价值创造的主体重构以及多种生产要素作用的日益凸显。事实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智能时代并未过时,反而展现出重要的理论张力与现实启发性。为此,应通过发挥劳动的主导作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强调创新劳动的重要性、加强技术治理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路径,在实践中坚持与发展这一理论,从而为智能时代的经济社会转型提供理论指引。

    2025年10期 v.40;No.354 38-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5K]
  •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意义旨归、内在理路与推进路径

    郝丹娜;何云峰;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石,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念的重要教学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关于高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从卓越人才培育、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社会进步动力生成和伟大复兴责任践行四个方面阐述了其重要意义。从人类文明发展脉络、技术革命现实调适、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指引和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实践转化四个维度剖析了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在理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聚焦价值引领、革新思想认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技术赋能和强化师资保障五条推进路径,旨在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完整生态,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0期 v.40;No.354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重构与方法论变革

    刘小刚;王志华;

    数字化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产生了三重解构,分别体现为界面化生存对认知方式的具身性改造、数据化镜像对自我认同的算法重构以及虚拟化交往对主体间性的技术中介化。要以“人—技共生”的认识论范式重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借助时空体的数字化重建、智能增强的价值引导以及虚拟共同体的沉浸式养成,在技术变革中坚守教育的本真性。因此,基于双螺旋教学设计、智能诊断系统与虚实相生的教育实践,共同构成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论体系。这一体系既认可技术中介的构成性作用,又坚守教育作为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本质规定性,实现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

    2025年10期 v.40;No.354 52-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 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提升的内外挑战及应对路径

    成爱婧;肖雷波;

    智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提升面临紧迫的内外挑战:内部挑战表现为教师运用智媒技术的话语能力明显不足、学生的主体性被异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被过度简化、高校智媒话语形式转换相对滞后;外部挑战表现为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明显弱化了话语主体的话语力、网络媒介上曝光的不良社会现象严重干扰了话语客体的正确价值观塑造、智媒空间内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极大威胁着话语内容的价值认同、自媒体的无序发展较大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权威性和真实性。针对这些挑战,应以习近平总书记的“八个相统一”要求为方法论指导,尝试从以下方面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服力的实践路径,即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智媒素养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在智媒平台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深度提升智媒环境中教学内容的生命力以及勇于创新多样化的鲜活话语形式。

    2025年10期 v.40;No.354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基础教育研究

  • 在“教”与“不教”之间:教学中的情感学习支架及其涌现

    谢泉峰;

    “教是为了不教”存在着多种理解,不少人将“教”或者“不教”作为此语的重心,但从“教”到“不教”从来就不是单向奔赴,它们是教学发展中的涌现,教师“教”什么完全取决于学生主体在学习过程中有何种需要,而“不教”也并非什么也不做,其目的在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分析“教”与“不教”两类理想类型,发掘教学过程中教师话语渐隐背后的情感学习支架,提出后者是“教”与“不教”的基础,教师以“教”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动力,以“不教”推动情感生长之“教”,以此实现学生自主、自觉、自能学习。以生命之求支撑情感自主,以学习之欲支承情感自觉,以教学之技支持情感自能,在师生之间涌现不断生长的情感学习支架,建立相互依赖、扶持和信任关系,有助于推动师生的生命共长。

    2025年10期 v.40;No.354 68-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呈现与教学实施建议

    延慧;

    基础教育课程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增强对多元文化的认知与尊重。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承与价值引导的重要载体,其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呈现会影响学生多样文化认知与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形成。通过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进行文本分析,从文化多样性、文化认知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核心要素入手,探讨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呈现逻辑及其与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耦合机制,并提出教学实施建议。以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方和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提供参考,助力培养新时代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2025年10期 v.40;No.354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工业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

    王传超;张怡然;张明斗;

    以2007—2021年全国2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以“新能源示范城市”政策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工业节能减排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工业节能减排,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对工业节能减排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对非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工业节能减排具有更强的促进作用;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技术创新促进工业节能减排。研究结论为促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拓展工业节能减排的路径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证依据。

    2025年10期 v.40;No.354 8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 下载本期数据